課程是課改的核心,校本課程的數量與質量將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促進校本課程的建設,打造出有學校特色的高質量的校本課程體系,就成為學校推進課改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成為學校積極推進泰州市素質教育“5+2”工程的抓手。因此,如何實施校本課程的評價來積極推進校本課程的建設,就不可或缺。為保證校本課程開發與開設的順利運行,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建立較為規范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特制定校本課程評價方案
一、充分認識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作用
1.促進學校的優質和特色發展
學校認真踐行“民主、適合、創新”的辦學理念,著力打造“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和“主體參與校園德育文化”兩張名片,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是學校近幾年來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促進學校的優質和特色發展的需要。課程是課改的核心,優質化的三級課程體系的建立是實現目標的重要手段。
2.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新的平臺。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增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不斷改善,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這對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鮮活的直覺判斷力、活躍的思維發散力,對培養和發展學生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技素養,引導學生關注人與環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有著重要的作用。
3.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新的載體。
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研究與實踐,努力使全體教師全面把握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促進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總體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教師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教師既是課程高水平的實施者,又是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建設者。(2)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由 “傳承式、灌輸式”轉變為 “探究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3)促進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引導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研究、創造、發展、豐富教學方法,逐步形成具有個性的教學風格。(4)促進教師提高科研能力。引導教師鉆研教育理論,培養探究意識,積累課程資源,挖掘自身潛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
二、校本課程評價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3.素質培養的原則。
對課程的評價要注重考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科技素養和未來素養的培養。
4.參與性原則。
對學生的評價注重校本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學生學分考核的依據。
5.全面性原則。
對教師的評價既要考慮到教師課程目標的實施情況,學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慮到教材的編寫質量。
三、校本課程評價的基本思路
針對我校實際,校本課程的評價分為兩類,一是校本化的國家課程,二是學科拓展性課程、活動性課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評價主要從兩個維度來展開,一是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開設的情況,二是從學習者的學習和發展情況。
四、校本課程評價的具體方法
(一)校本化的國家課程的評價
這類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主要是基于課程課程標準、基于校情、基于生情,將國家課程形成校本化的教學案、校本練習和校本階段性測試題。主要是從教師的教和引是否符合課程標準、是否符合學情,從學生的學與思的過程和結果來看。課程建設領導小組要深入課堂,按照《泰州實驗中學課堂評價標準》來對課堂教學實施評價。要對學科組、備課組的教學案、校本練習和校本階段性測試題進行審核,是否真正做到了校本化,尤其是針對學校實際,是否做到了基礎和提高的統一,是否做到了統一性與差異性的統一,是否做到了剛性和柔性的統一,是否做到了教學的收與放的統一。在對教學結果進行考核時,要做到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的統一,這樣更能發現我們存在的問題,以利于改進。具體考核,主要是按照《泰州實驗中學校績效考核方案》中有關教學實績的規定來進行。
(二)學科拓展性課程、活動性課程
這類課程,主要分為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通過評價對課程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
(表一)課程方案評價表
評價項目 |
評價要求 |
分數 |
得分 |
課程開發 目的意義 20% |
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聯系密切。 |
3 |
? |
對學生各方面素質提高的意義。 |
7 |
? |
|
課程宗旨的體現。 |
5 |
? |
|
對學生技能培養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意義。 |
5 |
? |
|
課程目標的確立 20% |
目標明確、清晰。 |
7 |
? |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內容具體。 |
6 |
? |
|
考慮到學力分層的因素,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
7 |
? |
|
課程內容 40 % |
內容組織得好,層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
10 |
? |
內容科學、啟發性強,突出能力。 |
15 |
? |
|
內容新科技、新觀點、新教學思想含量高。 |
15 |
? |
|
課程評價 20% |
評價可操作性強、方法科學、具有激勵性和制約作用。 |
20 |
? |
合計 |
? |
? |
? |
?(表二)泰州實驗中學教學課堂評價表
學科:?????班級:?????開課教師:??????開課內容:??????????開課時間:????
序號 |
教學評價項目 |
具體內容 |
分值 |
得分 |
1 |
教學設計 |
1.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案格式規范,能體現二次備課。(5分) 2.教學設計有上一節課的學情分析。(學生考卷成績分析)(2分) 3.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突出。(3分) |
10分 |
? |
2 |
課前自主學習與檢測 |
1.教學案中有“課前自主學習”環節。(5分) 2.“自主學習”欄目中設計了學生思考的問題。(試卷中學生各題正確率分析)(2分) 3.設計的思考題著重基礎,緊扣教學重點。(學生對試卷中錯誤問題自查自糾)(2分) 4.課堂上進行了自主學習檢測。(5分) 5.檢測題題量適度,難易恰當。(2分) 6.檢測后教師有效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如學生“自查自糾”“互相糾錯”等形式的反饋。(2分) |
18分 |
? |
3 |
小組合作探究 |
1.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探究。(5分) 2.探究的問題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體現教學重難點。(考試中存在的共性問題)(5分) 3.探究氣氛濃,學生參與度高。(2分) 4.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度較高。(3分) 5.關注學生生成問題。(2分) |
17分 |
? |
4 |
師生研討 |
1.積極開展師生研討、質疑。(5分) 2.問題設計能體現教學重難點,體現教學的循序漸進原則。(2分) 3.關注學生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變式、延伸演練。(5分) 4.正確處理學生課堂生成問題。(3分) |
15分 |
? |
5 |
總結提升 |
1.教師有效進行本課總結,構建知識結構。(5分) 2.總結提升著重于學法指導,解題思路,規律性總結。(5分) |
10分 |
? |
6 |
當堂訓練 |
1.有當堂訓練的教學環節,學生掌握知識效果良好。(5分) 2.科學編制當堂訓練題,難易度符合學情、題量適度。(試卷講評課注意學生易錯題再訓練)(5分) |
10分 |
? |
7 |
課堂教學組織 |
1.使用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教師語言簡練,感染力強,各環節過度自然。(5分) 2.使用多媒體等多種輔助教學工具恰到好處,不流于形式。(5分) |
10分 |
? |
8 |
作業布置與課后反思 |
1.有作業布置環節,且題目設計體現校本化。(5分) 2.評課時,開課教師有效地對教學環節、教學方法、課堂組織教學等方面進行思考,在教學案上進行書面總結。(5分) |
10分 |
? |
9 |
合 ?????計 |
100分 |
? |
|
聽課評價: ?????????????????????????????????????????????????聽課人:??????????? |
(表三):學生學習情況評價表
序 號 |
班 級 |
姓 名 |
出???勤25% |
課堂學習25% |
創新能力25% |
技能考查25% |
總 成績 |
||||
自評 |
師評 |
自評 |
師評 |
自評 |
師評 |
自評 |
師評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8
?
?
- 上一篇:校本課程選修指導手冊
- 下一篇:校本課程---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