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一)
日期:2009-03-10 10:50:40 發布人:Apple 瀏覽量:
1482
打印本文 操作>>
?
?
什么是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
?
?
?
?
?
一、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概念及內涵
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的一種模式。
?
?
?
?
?
?
?
區別于其他模式,其顯著特征是教師和學生兩者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大主體交互在一起,共同參與課堂中的教和學。這種模式下的課堂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有機系統。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的動態平衡關系。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系統就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及課堂環境有機構成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創新精神,重視了人格培養。通過主體的全員主動參與,最大限度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課堂生成及問題的解決,提高了課堂整體效率。
?
?
?
?
?
?
?
第一,課堂環境是模式實施的基礎。布置環境必須保證其民主性要求與和諧特征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證課堂氣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過程中,要重視不同層次學生的合理分配。一般來說,每小組中要盡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組織能力和參與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助,以期學習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學內容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每堂課教學內容的確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體班級學情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由教師在課前備課時確定的內容。教學內容有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變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堂生成問題作及時應對。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它是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教學內容呈現形式不求統一,視學校教學條件而定,通常呈現在黑板上、教案上、學案上或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
第三,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之一。教師的教學行為通常有:參與、設計、引導、梳理、點撥、示范、質疑、釋疑、輔導、生成、指導、督促、檢查、評價等。主體參與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最關鍵的作用,不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導”,“教師”就是“導師”。對于教師來說,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問題情境的創設者;課堂生成問題的激發者、
?
?
?
?
?
?
?
發現者和參與解決者;思維的啟發者。教師是教學環境的“設計師”,是學習途徑中的“引路人”,是課堂上的“導演”兼“配角”,偶爾也串客“主角”。
第四,學生是學習主體,是兩大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學生的行為通常有:學習、參與、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動、接受、享受、質疑、釋疑、評價等。學生是課堂生態系統中的最高級“消費者”,既借助教師主體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又可以直接與教學內容發生關系。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主動參與是主體參與的基礎。
這種模式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和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兩者之間就必須保證民主與平等;既然兩大主體是民主平等的關系,兩者就得合作、互動,師生之間就必須雙向影響、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發現,共同體驗;既然兩大主體是通過合作形式來交互,師生關系就得和諧融洽,以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共同發展。
二、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
實施主體參與課堂教學模式既繼承了傳統教學之精華,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許多問題,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是批判與繼承的關系。第一,繼承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的主導性,也重視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并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如,解決了以 “教” 為主的“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練”等低效課堂教學問題;第三,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樂意學;第四,重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解決;第五,讓教師更了解學情,促使教師的問題應對水平和應對能力的提高;第六,幫助教學管理人員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學管理更符合實際;第七,促進了教學其他環節的有效性,如解決了如集體備課形式化、備課筆記教條化、課堂教學低效化、早讀晚讀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教學環節問題。
?
?